山楂、糖葫芦会造成胃结石?这几类人尤其要小心
老话儿说吃#山楂 能促消化,消肉食。可是网上又有说法,多吃山楂会造成#胃结石,真有那么可怕么?
山楂(常见的大山楂)含有非常多的果胶,是一般水果的几倍甚至更多。
在果胶的结构中,以半乳糖醛酸的长链聚合物为主,分子中带有很多羧基。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果胶会失去电荷,不再分解在水分子里,而会成为胶状的物质,就像很结实的果冻。
而吃了大量蛋白质食物之后,胃里又会分泌出较多的胃酸。所以,胃的环境是有利于#果胶 凝成胶冻的。
同时,山楂中含有大量的单宁(也就是鞣酸)和其他多酚类物质。#单宁 会和蛋白质发生作用,形成复合物,还会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妨碍蛋白质食物的消化。
总之,单宁+果胶+胃酸+大量蛋白质混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好消化的团块。
不过,剂量决定毒性。
对于健康人来说,仅仅吃一串糖葫芦,不可能引起那么大的麻烦,不必过度夸大吃糖葫芦的危险。
至于要吃多大量、吃多长时间,才能形成比较硬的结石,这个我就不敢说了,需要医学证据。
即便临床上发现有病人吃了过多山楂后形成胃结石,也并不意味着山楂本身有害。
实际上,山楂是一种营养和保健价值非常高的水果,维生素 C 含量比草莓还要高,富含#类黄酮 保健成分,用在很多保健配方中,是一种「药食兼用」的食材。药理研究也证明了它的很多药效作用。
记得当年曾有英国的几位食品学者来中国考察,和我们学院的老师座谈,最后对山楂和枣大加赞赏,说它们的保健成分特别丰富。
个人认为:吃山楂的健康效果,关键是几个问题:
1、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2、吃这些水果的量到底有多大。3、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吃。
首先,山楂本身酸性较强,比醋还要酸。
经常感觉胃酸多、嘴发酸的人,食欲旺盛又容易感觉饥饿,饿了之后感觉胃里有烧灼感的人,确诊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人,不适合吃山楂这种酸度特别高的水果。同时,甜食、黏性和辛辣食物也不应当多吃,它们也会刺激胃酸分泌。
其次,山楂酸性强,如果空腹吃,对胃有刺激,饭后吃比较合适。
民间认为吃肉吃多了之后,吃两三枚山楂能助消化。自己如果没吃那么多肉,就没有必要刻意「助消化」。即便想吃点酸的消消食、爽爽口,吃几个山楂也就够了,没必要大量吃。
顺便说一下,糖葫芦表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糖,这层糖是能吃下去一串山楂果的必要前提,也是合理的搭配。
这是因为,酸味浓的食物需要用糖的甜味来配合,以便减少对胃的刺激(老话说糖能和胃,大概有这个原因)。所以水果加工时对糖酸比最为看重,糖酸比太低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酸得难以接受,甚至被酸刺激得胃疼。
同时,因为有机酸有降低#血糖反应 的作用,所以吃一串普通大小的糖葫芦,并不会对血糖有很大影响。
第三,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吃糖葫芦太多,摄入的果胶和单宁等成分过多,仍然会给胃带来负担。
实际上,越是所谓「保健功能强」的食材,药食两用的食材,越不能多吃,吃的时候越挑人。有些体弱老人认为山楂有「活血化瘀」的保健功能,每天吃,或一次性多吃,就更容易受害。
所以,吃一串半串糖葫芦就可以了,没必要不停地吃。估计一次吃几串的人也很少吧,所以真正因为吃糖葫芦引起麻烦的病例并不多。
最后要提醒的是,植物次生代谢物(一些药用成分或毒性成分)的含量,与品种、产地和栽培条件关系极大。
有医生说到,最近发现一种「小山楂」哪怕少量吃也可能造成胃结石。这提示我们,常见的栽培种「大山楂」吃了没事,不等于某些野生品种的山楂,或者某种小山楂也安全。如果做成切片的干制品,甚至可能根本看不出来到底是不是山楂,也许是其他野生果实,安全性就更加堪忧了。
祖先用身体给我们尝试了各种野果野菜,用「一日遇七十毒」的献身精神,帮我们尝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吃后对身体产生什么效果,并把这些经验编入书中。然后,又把那些最安全、最美味的品种纳入菜园,代代加以选育,让它们变成日常的食物。这样的宝贵经验,是不应当被忽略的。
那些太「野」的食物,一些没有吃过的品种,都有更大的可能含有一些毒性物质,或妨碍消化吸收的物质。
在这个食物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选择食物时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各种「野生」、「纯天然」的说辞所误导。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互联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