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时跑针了!怎么办?
话题来源
前几天,在一个护理群内,一位护理同仁问:输血时渗出了,导致局部出现大片青紫、瘀斑、肿胀,怎么处理?
的确,输血渗出不同于一般液体的渗出
不但可以导致局部肿胀,最主要的是还会局部出现青紫。
这不但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容易产生纠纷。
那么,输血时如何避免渗出?万一渗出了,该怎么办呢?
常见的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一般在输血中或输血后 1~2 小时内发生,有畏寒或寒战、发热,体温可达 40°。
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 1~2 小时后缓解。
➤2、过敏反应大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 。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如眼险、口唇水肿;
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呜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溶血反应溶血反应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在输血 10~15ml 后症状即可出现。
初期,病人会出现头胀痛、 四肢麻木、腰 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
继而,由于凝结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蛋白释放进入血浆,病人出现黄瘟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
后期一方面,由于大量溶解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使肾小管阻塞;
另一方面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又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致使肾小管阻,病人出现少尿、元尿等急性 竭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
➤4、构橼酸钠中毒反应一般表现为手足抽播、出血倾向 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室颤动,甚至发生心脏停搏。
输血时,如何防范渗出?
➤1、合理选择输注部位
一般选择,较为明显比较大好固定的血管。
患者的非惯用手,如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
避开肢体关节,避免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出现液体渗漏。
➤2、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静脉输血时,考虑到治疗的特殊性,建议给患者提前留置静脉留置针。
尽量避免使用钢针进行输血,尤其时情绪不稳、躁动的患者或不能配合的小儿患者。
➤3、适时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输血时渗出的危害,告知输注过程中,避免穿刺侧肢体随意移动。
更不能随意调节滴速,输注局部出现不适及时呼叫。
➤4、加强有效巡视掌握输血速度,开始宜慢,每分钟15滴。
观察15分钟后,若病人无不适,再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一般成人每分钟 40 - 60 滴,儿童 15-20 滴/分。
大量失血病人速度稍快,心脏病人速度宜慢,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每次巡视,要观察穿刺点皮肤情况,不能仅靠滴速来判断输注的通常与否。
加压输血时,要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守护。
输血渗出后,应如何处理?
穿刺点不渗血后,给与B12注射液湿敷于深紫色的皮肤区域。
干燥后及时更换,每次4小时,每日两次。
同时湿敷间歇期给于喜辽妥,涂抹局部每日3-4次。
患肢制动,抬高 20 - 30°,以利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禁止在血肿侧肢体上测量血压、输液及其他侵入性操作。
针眼不出血后,给于碘伏消毒针眼部位。
并用输液贴贴敷针眼后,把新鲜土豆切3mm薄片,贴敷于血肿部位并用保鲜膜覆盖,每次两小时,每天2次。
总之,输血渗出后,局部会出现皮肤青紫、肿胀、疼痛。
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会担心输血无效,会担心经济上的浪费。
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与正确的解释及疏导。
并在血肿发生后的 1 - 2 小时中每 15 - 30 分钟观察一次。
对比两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皮肤张力,以后逐步延长至每小时巡视观察一次。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