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 重整心律,优化功能,改善预后——市一院心血管介入团队房颤合并心衰介入治疗获得新突破!
2023年8月,得益于省级专家的悉心指导,我院心血管介入科于白银市率先实施了首例针对房颤合并心衰的介入治疗——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区域起搏术。至2025年,该科室心血管介入团队持续发力,通过科学规范的病例筛选及严谨个体化的方案制定,已成功为6名持续性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了房室结消融+左束支区域起搏介入手术。经长期跟踪随访,手术效果显著,患者心脏功能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此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院心血管介入科在起搏与电生理治疗领域迈上了新高度,更为广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提供了更具价值的治疗选择。
一名70岁女性患者,因长达20年的反复胸闷、气短症状,并近20天伴随胸痛,3月19日入院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房颤病史多年,并多次在心血管介入科接受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与心房纤颤。心脏彩超结果显示,患者心脏扩大,LVEF之值为31%,患者分别在2017年与2023年进行了两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显著的冠脉狭窄,但长期口服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患者症状加剧,即便是轻微活动也会引发胸痛、胸闷及气短,活动耐力显著下降,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入院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患者的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心电图评估显示,患者目前存在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LVEF值明显降低。
术前心电图 术前QRS宽度140ms
术前心脏彩超
心血管介入团队与起搏电生理亚专业组经过多次讨论,确定治疗方案为:介入+药物联合治疗,即建议患者行房室结消融+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联合药物治疗,改善双心室同步性、消除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与家属充分沟通该项治疗策略的优势及相关风险后,于3月20日完成房室结消融+左束支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一周内动态监测显示,患者活动后胸痛、胸闷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对比术前术后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大小、功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好转。
术后心电图 术后QRS宽度118ms
术后心脏彩超
基于患者冠脉造影阴性结果,其胸痛机制明确为快速房颤伴左束支相关性胸痛,左束支区域起搏后、QRS波明显缩窄,左右心室同步后胸痛缓解。即该手术方案一方面缓解左束支相关性胸痛,另一方面重整患者心律,改善其心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实现了症状控制与心功能保护的双重治疗目标。
知识小科普
专业知识链接:房室结消融+左束支区域起搏术
心律失常的困扰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奏和频率出现异常。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药物难治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会让患者长期遭受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的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大大增加了心力衰竭、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传统治疗方法在面对这类复杂情况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患者急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创新疗法的原理
1. 房室结消融:房室结在心脏传导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就像一个“交通枢纽”,控制着心房到心室的电信号传导。对于那些药物治疗无效、心室率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患者,房室结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破坏房室结,切断异常的电信号传导通路,使心脏的异常快速激动无法下传至心室,从而有效控制心室率。这一步就像是给混乱的“交通”按下了“暂停键”,先稳定住心室的跳动频率。
2.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完成房室结消融后,为了确保心脏能够正常收缩和泵血,需要建立新的生理性起搏位点,这就用到了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左束支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束支区域起搏通过将起搏电极精准放置在左束支区域,模拟正常的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使心脏能够按照更接近生理状态的方式收缩,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为心脏的正常工作重新“启动引擎” 。
治疗优势
1. 优化心脏功能:左束支区域起搏能够更接近生理性的心脏激动顺序,相比传统起搏方式,能显著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让患者的心脏重新恢复活力。
2. 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控制心室率加上生理性起搏,患者的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会得到极大缓解,能够重新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享受与家人朋友相伴的美好时光。
3. 安全性与可靠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房室结消融加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手术风险也在可控范围内。而且这种治疗方式一旦成功实施,能为患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
供稿:心血管介入科 张富宝 刘伟学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