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新闻详细

学科建设 | 白银首例!心脏化学消融术——不开胸的“心”希望,让肥厚心肌重获“轻盈”

发布时间:2025-04-15 10:48 本文来源: 社会事业部

真实病例

61岁阿姨的“心梗阻突围战”

两年前,蒋阿姨爬两层楼就气喘吁吁,心脏超声像个“警报器”——室间隔厚度达21mm(正常为6-11mm)。短短两年时间,蒋阿姨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从34mmHg飙升至62mmHg,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活动就胸闷,感觉心脏被掐住了”。

在家属陪同下,蒋阿姨来到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寻求帮助。心血管中心主任张海峰再次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病情、手术必要性及风险,考虑到心胸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创伤性大、风险高,蒋阿姨与家属在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接受介入经皮导管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

3月30日,张海峰主任团队在西安交大一附院雷新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经皮导管心脏化学消融术,将5ml无水乙醇精准注入确定造成梗阻的间隔支血管。术中压差从71mmHg骤降至45mmHg,术后6天可自由活动,8天康复出院,复查心脏超声压差仅38mmHg!

“没想到不用开胸,手上扎个针就解决了大问题!”蒋阿姨的亲身经历,为许多受困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患者点亮希望。

医学课堂

3分钟读懂“心脏化学消融术”

什么是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心脏像一间“狭窄的房子”:室间隔异常增厚(厚度>15mm),挤压左心室流出道,导致血流受阻,引发胸闷、胸痛、晕厥,甚至猝死风险。

传统治疗的「两难选择」: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等仅能缓解症状,对中重度梗阻「力不从心」;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高龄/合并症患者难以耐受。

化学消融术:微创时代的「心脏修渠术」

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血管送入导管,在冠脉造影“导航”下,将无水乙醇精准注入供应肥厚心肌的间隔支血管,使局部心肌细胞「定向消融」、逐渐变薄,从而拓宽流出道(类似“疏通拥堵的高速公路”)。

●术前准备

知情同意:详细告知手术风险(如心律失常、冠脉损伤)及替代方案(如外科手术)。

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经股静脉置入电极至右心室,预防术中房室传导阻滞。

●手术操作核心流程

1. 穿刺与导管置入

  局麻下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置入鞘管;

2. 冠脉造影与靶血管定位

 注入造影剂,在X线引导下,识别供应肥厚室间隔的间隔支血管。

 关键步骤:球囊试堵闭间隔支,若左室流出道压差下降≥50%,或超声造影显示靶心肌着色,则确定为消融血管。

● 球囊扩张与无水乙醇注射

将OTW球囊送至间隔支近端,以12atm压力扩张,阻断血流防止乙醇返流。缓慢注入无水乙醇(1-3ml),同时监测心电图、血压及患者胸痛症状,必要时给予吗啡或杜冷丁镇痛。

●术后造影与撤离

复查冠脉造影,确认间隔支闭塞且无造影剂渗漏,撤出导管及鞘管,压迫止血。

●术后监测与康复

1. 即刻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72小时以上,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室速等并发症。

2. 短期管理

术后第5天:拔除临时起搏器,若出现持续性房室传导阻滞,需植入永久起搏器(发生率5-15%)。

术后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压差变化。

术后第6-8天:逐步恢复活动,评估运动耐量,无异常可出院。

3. 长期随访

术后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肌瘢痕形成及压差稳定性。

术后6个月:监测心功能(NYHA分级)、症状改善情况,调整药物治疗。

经皮导管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优势:

白银首例!家门口的“核心技术

2025年4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完成全市首例心脏化学消融术,填补白银地区技术空白!

硬核技术支撑: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病专家团队,实现技术下沉;

精准诊疗体系:术前超声/造影双重评估,术中临时起搏器保驾护航,术后心脏康复全程管理;

全周期守护:从药物治疗到介入手术,为每位患者定制阶梯式解决方案,避免过度医疗。

哪些人需要“心脏通路疏通”?

如果您或家人有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咨询:

⚠️ 确诊“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压差≥50mmHg;

⚠️ 服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后,仍频繁胸闷、气短、晕厥;

⚠️ 因创伤大、高龄、肺功能差等原因,被评估为开胸手术高风险;

⚠️ 希望快速改善生活质量,术后3-5天恢复日常活动

当肥厚的心肌不再成为“生命阻碍”,当微创技术让心脏重获自由,每一次心跳都该充满力量。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以陇原首例技术突破为起点,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颗渴望健康的心脏。

供稿:心血管中心 张海峰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学科建设 | 白银首例!心脏化学消融术——不开胸的“心”希望,让肥厚心肌重获“轻盈”
预约挂号 门诊信息 住院须知 特需服务 医院导航
互联网医院
网站纠错